———–阶梯式阅读2.0 积分模块———–

架构设计

扫码登录设计原理?

image-20240924173953948

在积分模块的设计中是否使用了设计模式?如果有,请具体说明。

你是如何设计积分模块的数据模型的?请分享一下你的设计思路。

在实现积分规则判断时,你是如何设计规则引擎的?如果后期需要新增或修改规则,该如何实现?

回答:
为了使积分规则的定义和修改更加灵活,我设计了一个基于策略模式的规则引擎。具体而言,每个积分规则被封装成一个独立的策略类,继承统一的接口或抽象类,并实现具体的规则逻辑。在系统初始化时,将这些规则策略类注册到规则引擎中。这样,在执行积分结算时,可以根据用户的行为动态选择并应用相应的规则策略。如果后期需要新增或修改规则,只需添加或修改相应的策略类,无需对现有代码进行大规模改动。

此外,如果系统对规则的复杂性要求更高,我会考虑引入Drools等第三方规则引擎,以实现更复杂的条件判断和规则配置,提升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你提到在项目中使用了异步消息队列,为什么选择这种方式?如何保证消息的可靠传递?

回答:
使用异步消息队列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解耦系统的各个模块,提升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积分结算往往是一个耗时的操作,如果同步执行,会影响用户的实时响应体验。通过消息队列,将积分结算操作放到后台异步处理,不仅减少了前端的响应时间,还能有效地平衡系统负载。

为了保证消息的可靠传递,我在实现中引入了消息持久化和重试机制。消息一旦进入队列,将立即持久化到存储中,以防止因系统故障导致消息丢失。同时,消费端在处理消息时,如果遇到异常情况,会将消息重新放回队列并触发重试机制,直到消息成功处理为止。此外,还可以利用死信队列(DLQ)来处理那些多次重试仍失败的消息,防止消息堆积。

业务实现

在积分结算过程中,你是如何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的?

回答:
为确保积分结算的准确性,我采用了乐观锁和事务管理机制。每次积分结算操作都会检查当前数据是否被其他操作修改过,如果发生冲突,系统会自动重试。此外,我将积分结算逻辑封装在事务中,确保在积分计算、数据库更新和通知用户等操作中,任意一步出现问题时,整个操作可以回滚,从而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同时,在实际操作中,我还使用了异步消息队列处理一些耗时较长的任务,以提高系统的整体响应速度。

积分模块在高并发场景下如何保证数据一致性?例如,当多个用户同时提交相同的行为时(如提交同一次的积分答题),如何防止积分重复计算?

  1. HTTP方法幂等性
    • GET请求:GET请求应当是幂等的,这意味着无论调用多少次,返回的结果应该是相同的,并且不应该改变资源的状态。
    • PUT请求:PUT请求也应当是幂等的,它用于更新资源的状态,但是同样的请求多次发送应该只产生一次效果。
    • DELETE请求:DELETE请求同样要求幂等性,删除资源的请求不应该因为多次发送而产生多次删除的效果。
  2. 唯一标识符: 给每个请求分配一个唯一的标识符(如UUID),并在请求中携带此标识符。在接收方,根据标识符检查请求是否已经处理过,如果已经处理则直接返回之前的结果。
  3. 状态码和响应头: 在HTTP响应中使用状态码来表示操作的结果,并且在需要时使用响应头来传递附加信息。例如,使用200 OK来表示成功,使用204 No Content来表示没有内容的幂等操作。
  4. 数据库约束
    • 使用唯一键约束(UNIQUE约束)来确保数据的唯一性,这样即使尝试多次插入相同的数据也不会成功。
    • 利用外键约束(FOREIGN KEY约束)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5. 事务和分布式事务
    • 利用数据库事务来确保一组操作要么全部成功,要么全部失败。
    • 对于跨服务的操作,可以使用分布式事务协议(如两阶段提交2PC、三阶段提交3PC)来确保操作的一致性。
  6. 使用消息队列的幂等性处理
    • 在消息队列中实现幂等性处理逻辑,确保消息被正确消费并且不会因为重复消费而导致数据错误。
    • 可以利用消息队列提供的特性(如幂等生产者)来帮助实现幂等性。

如何设计权限控制系统,确保只有授权用户才能查看或修改积分数据?

访问控制模型

  •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ole-Based Access Control):通过为用户分配不同的角色来实现权限管理的。角色代表了一组权限的集合,用户通过被赋予特定的角色来获得相应的访问权限。

  • 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Attribute-Based Access Control):根据主体(用户)和客体(资源)的属性来决定访问权限的。属性可以包括用户的身份信息、时间、地点、设备状态等,甚至可以是环境条件或业务逻辑中的任意属性。

    RBAC和ABAC的区别在于:

    • RBAC:权限分配基于角色,用户通过角色来获取权限。角色通常是静态定义的,与企业的组织结构或工作职责相关联。
    • ABAC:权限分配基于属性,通过评估一系列属性来决定访问权限。这种方式更为灵活,可以适应复杂的访问控制需求,但同时也可能带来更高的管理复杂度。

权限审计:记录权限分配的历史,便于审核和追踪。

接口安全:使用token鉴权来验证请求的合法性。

在积分模块与其他模块集成时,如何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1. 事务处理

本地事务

对于单一数据库操作,确保每个操作都在一个事务中完成,以保证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久性(ACID)。

分布式事务

对于跨数据库或服务的操作,可以使用以下几种分布式事务解决方案:

  • 两阶段提交(2PC):协调者协调参与者(如数据库)完成事务,分为准备阶段和提交阶段。
  • 三阶段提交(3PC):在两阶段提交的基础上增加了预提交阶段,减少了阻塞时间。
  • TCC(Try-Confirm-Cancel):预先预留资源,确认后提交,取消则回滚。
  • SAGA:长事务模式,通过一系列短事务来实现长事务的效果,每个短事务都是可补偿的。

2. 幂等性处理

2.1 请求幂等性

? 确保同一个请求多次执行的结果相同,不会重复执行某些操作,如:

  • 唯一标识:为每个请求分配一个唯一的标识符(如订单号),在处理请求时先检查该标识符是否存在。
  • 状态码:使用 HTTP 状态码来表示请求的幂等性,如 201 Created 表示资源已被创建,后续请求可以直接返回 200 OK 而不需要再次创建。

2.2 消息幂等性

在消息队列中,确保消息被多次消费时不会重复处理:

  • 消息去重:在消费端记录已处理的消息标识符,避免重复处理。
  • 消息确认机制:确保消息在处理完成后才确认接收,否则重新投递。

3. 异步处理与补偿机制

3.1 异步处理

使用消息队列(如 RabbitMQ、Kafka)来异步处理积分模块与其他模块之间的交互,可以提高系统的吞吐量和响应速度。

3.2 补偿机制

对于无法保证一致性的操作,设计补偿机制来处理异常情况:

  • 补偿事务:在 SAGA 模式中,每个短事务都有对应的补偿操作。
  • 重试机制:对于可重试的操作,设置重试策略,并记录重试次数和状态。
  • 死信队列:对于无法处理的消息,可以发送到死信队列中,后续手动处理或重试。

4. 数据校验与对账

4.1 数据校验

在操作前后进行数据校验,确保数据的一致性:

  • 预检查:在执行操作前先进行预检查,如检查账户余额是否足够。
  • 后验证:操作完成后再次验证数据状态,如检查积分是否正确更新。

4.2 对账机制

定期对账,确保各个模块之间的数据一致性:

  • 定期对账:设置固定的对账周期,如每日对账。
  • 差异处理:对账发现差异时,记录差异详情,并进行手动或自动处理。

5. 事件驱动架构

5.1 事件发布与订阅

采用事件驱动架构,通过发布和订阅机制来实现模块间的解耦:

  • 事件发布:当积分模块发生变动时,发布事件。
  • 事件订阅:其他模块订阅相关事件,并根据事件内容进行相应处理。

假设你有一个积分模块,需要在用户下单时扣减积分,并通知库存模块扣减库存。以下是一个使用 Spring Boot 和 Spring Data JPA 实现的简单示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Service
public class PointsService {

@Autowired
private PointsRepository pointsRepository;

@Transactional(propagation = Propagation.REQUIRED)
public void deductPoints(Long userId, Integer points) {
// 1. 查询用户积分
Points pointsEntity = pointsRepository.findByUserId(userId);

// 2. 扣减积分
if (pointsEntity.getPoints() >= points) {
pointsEntity.setPoints(pointsEntity.getPoints() - points);
pointsRepository.save(pointsEntity);

// 3. 发布事件通知库存模块扣减库存
publishInventoryDeductionEvent(userId, points);
} else {
throw new InsufficientPointsException("Insufficient points.");
}
}

private void publishInventoryDeductionEvent(Long userId, Integer points) {
// 使用消息队列发布事件
InventoryDeductionEvent event = new InventoryDeductionEvent(userId, points);
// 假设使用 Spring 的 ApplicationEventPublisher
applicationEventPublisher.publishEvent(event);
}
}

在这个示例中,deductPoints 方法是一个事务性的方法,确保扣减积分的操作在一个事务中完成。如果积分足够,则扣减积分并发布一个 InventoryDeductionEvent 事件,通知库存模块扣减库存。如果积分不足,则抛出异常。

性能优化

你在设计积分模块时是否考虑过性能优化?如果是,采取了哪些措施?

项目中涉及到了排行榜,在设计这个功能时,你是如何优化性能和体验的?有没有使用缓存或者其他技术手段?

回答:
在设计积分排行榜功能时,我使用了Redis作为缓存来提高性能和用户体验。由于排行榜数据通常是高频访问的数据,直接从数据库中查询会导致性能瓶颈。因此,我将排行榜的热点数据缓存到Redis中,并设置适当的过期时间,以便定期更新和刷新数据。此外,Redis的有序集合(Sorted Set)数据结构非常适合用于存储和操作排行榜数据,可以高效地进行排名计算和排序。

在用户访问排行榜时,系统会首先从Redis中读取数据。如果缓存命中,则直接返回;如果缓存未命中,则从数据库中查询并更新缓存。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既保证了数据的实时性,又大幅提高了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用户体验。

如果未来用户基数增长迅速,积分模块需要做哪些改进来保证可扩展性?

TODO

如何确保在高并发情况下积分系统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1. 积分操作使用使用事务处理
  2. 用户积分操作时使用乐观锁
  3. 积分日志操作可以使用队列系统
  4. 积分日志表使用索引优化,加快查询

你是如何评估积分模块的性能瓶颈的?使用了哪些工具和技术?

  1. 应用性能监控(APM)工具: 使用APM工具(如New Relic, Dynatrace, Pinpoint等)来实时监控应用程序的性能,收集有关请求处理时间、CPU使用率、内存消耗等信息。
  2. 日志分析: 分析应用日志和系统日志,查找可能导致性能问题的异常或警告信息。
  3. 数据库性能监控: 使用专门的数据库性能监控工具(如MySQL Performance Schema, PostgreSQL的pgAdmin等)来监控数据库的性能,特别是慢查询分析。
  4. 系统监控工具: 使用系统监控工具(如Nagios, Zabbix等)来监控服务器的硬件资源使用情况,如CPU、内存、磁盘IO、网络带宽等。

与线程池的联动

积分结算时是否有并发场景?如果有,你是如何处理的?

在积分结算的高并发场景中,你是如何处理分布式事务的?有没有考虑过CAP理论对你设计的影响?

回答:
在高并发场景下,分布式事务是一个挑战。为了处理这个问题,我采用了基于事件驱动的最终一致性策略,而不是传统的分布式锁或两阶段提交。具体做法是,将积分结算的操作封装成事件,通过消息队列进行异步处理。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了分布式锁带来的性能瓶颈,同时通过幂等性设计和补偿机制,确保数据最终一致性。

关于CAP理论,在积分结算场景中,我们优先考虑的是AP(可用性和分区容错性),因为系统的高可用性对用户体验至关重要。我们通过消息队列和异步处理确保系统在网络分区的情况下仍能保持高可用性,而一致性则通过幂等操作和重试机制在系统恢复后最终达成。

你在项目中使用了动态线程池的Java组件,这与阅读积分模块有什么关联吗?能否具体说明一下如何结合的?

回答:
在积分模块中,由于需要处理大量的学生阅读数据和积分统计,我使用了自定义的动态线程池来优化系统的性能。通过动态调整线程池的核心线程数和最大线程数,可以根据系统的负载情况灵活调整线程资源,确保在高并发场景下系统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例如,在阅读高峰期,线程池能够自动扩展以处理大量的积分结算请求,而在系统负载降低时,线程池又可以收缩以节省资源。这一优化不仅提高了系统的吞吐量,也为学生端的流畅体验提供了保障。

你谈到了在阅读高峰期,线程池能够自动扩展以处理大量的积分结算请求,而在系统负载降低时,线程池又可以收缩以节省资源,这是如何实现的,你定义了定时任务吗?还是有其他方法可以实现动态的扩容?

动态调整线程池的实现方式通常有两种:通过定时任务或基于实际运行时的动态监控。

1. 定时任务方式

可以定义一个定时任务,定期检查系统的负载情况(如当前的请求数、CPU使用率、内存占用等)。根据这些指标,动态调整线程池的核心线程数和最大线程数。这种方式实现简单,通过Java中的ScheduledExecutorService来周期性地执行这些调整逻辑。

优点: 实现简单,容易维护。
缺点: 可能存在延迟,无法实时响应突发流量。

代码示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ScheduledExecutorService scheduler = Executors.newScheduledThreadPool(1);

scheduler.scheduleAtFixedRate(() -> {
int currentLoad = getCurrentSystemLoad(); // 获取系统负载
if (currentLoad > HIGH_LOAD_THRESHOLD) {
threadPoolExecutor.setCorePoolSize(HIGH_CORE_POOL_SIZE);
threadPoolExecutor.setMaximumPoolSize(HIGH_MAX_POOL_SIZE);
} else if (currentLoad < LOW_LOAD_THRESHOLD) {
threadPoolExecutor.setCorePoolSize(LOW_CORE_POOL_SIZE);
threadPoolExecutor.setMaximumPoolSize(LOW_MAX_POOL_SIZE);
}
}, 0, 1, TimeUnit.MINUTES);

2. 基于实际运行时的动态监控

这种方法更加实时。通过监控线程池的运行情况,例如任务队列的长度、活跃线程数等指标,动态地调整线程池参数。Java中的ThreadPoolExecutor本身就提供了这些监控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可以实现自动扩容或缩容。

优点: 更加实时,能够迅速响应系统负载变化。
缺点: 实现稍微复杂,需要更复杂的监控和调整逻辑。

代码示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自定义一个监控任务
Runnable monitorTask = () -> {
int queueSize = threadPoolExecutor.getQueue().size();
int activeCount = threadPoolExecutor.getActiveCount();
if (queueSize > QUEUE_SIZE_THRESHOLD || activeCount > ACTIVE_COUNT_THRESHOLD) {
threadPoolExecutor.setCorePoolSize(HIGH_CORE_POOL_SIZE);
threadPoolExecutor.setMaximumPoolSize(HIGH_MAX_POOL_SIZE);
} else if (queueSize < LOW_QUEUE_SIZE_THRESHOLD && activeCount < LOW_ACTIVE_COUNT_THRESHOLD) {
threadPoolExecutor.setCorePoolSize(LOW_CORE_POOL_SIZE);
threadPoolExecutor.setMaximumPoolSize(LOW_MAX_POOL_SIZE);
}
};

// 定时执行监控任务,也可以将其集成到任务处理逻辑中实时调整
ScheduledExecutorService scheduler = Executors.newScheduledThreadPool(1);
scheduler.scheduleAtFixedRate(monitorTask, 0, 10, TimeUnit.SECONDS);

测试

在测试和维护阶段,你遇到过哪些典型的 bug?你是如何定位和解决这些问题的?

TODO

其他

你在开发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是如何克服的?

回答:
在开发过程中,最大挑战是如何在高并发场景下保证积分系统的高可用性和一致性。为了克服这个挑战,我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1. 异步化处理:将积分结算和一些耗时操作放到后台异步处理,避免了前端响应阻塞。
  2. 动态线程池优化:通过自定义的动态线程池,根据系统的负载情况自动调整线程资源,确保系统在高并发下仍能保持稳定。
  3. 消息队列和分布式事务:采用消息队列实现模块解耦,同时引入最终一致性策略,保证系统的数据一致性。
  4. 缓存优化:利用Redis缓存常用数据,如排行榜信息,减少数据库压力,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

通过这些措施,我不仅解决了高并发带来的性能问题,还确保了系统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在开发过程中,最大挑战是如何在高并发场景下保证积分结算的实时性和准确性。为解决这个问题,我首先优化了数据库查询和写入的性能,利用索引和缓存减少数据库的压力。同时,通过引入动态线程池组件,灵活调配系统资源应对高并发请求。此外,利用消息队列分离了部分异步任务,将非关键任务延后处理,从而减轻了主流程的压力。最终,这些措施有效提升了系统的性能,确保了积分模块的稳定运行。

你提到在项目中使用了GitLab CI/CD和Rancher,这些工具是如何帮助你在项目后期保持高效开发的?

回答:
在项目后期,需求变更和bug修复的频率增加,为了确保每次代码提交后的版本稳定性,我使用了GitLab CI/CD来自动化构建、测试和部署流程。每次提交代码后,CI/CD管道会自动运行测试,确保代码质量,并在通过测试后自动部署到开发或生产环境。Rancher则用于管理Kubernetes集群,帮助我们轻松实现应用的扩展和升级,确保系统在高并发场景下的稳定性。通过这些工具的配合,我们能够快速响应变化,同时保持高效和稳定的开发流程。

你知道如何设计 GitLab CI/CD 的流水线来支持自动化构建、测试和部署吗?

准备阶段

  1. 在一台或多台机器上安装GitLab Runner,用于执行CI/CD作业。
  2. 配置Runner与GitLab服务器关联,并注册到GitLab项目中。
  3. 在GitLab上创建一个新的仓库,并设置好版本控制相关的策略。
  4. 编写.gitlab-ci.yml文件

流水线设计

  1. 构建阶段(Build)

    • 构建镜像/编译代码

      • 使用docker build命令构建Docker镜像(如果项目使用容器化部署)。
      • 或者执行编译命令(如npm install && npm run build对于Node.js项目)。
    • 上传工件(Artifacts)

      • 将构建好的镜像或编译后的文件上传到GitLab的artifacts存储中,供后续阶段使用。
  2. 测试阶段(Test)

    • 单元测试

    • 集成测试

    • 代码质量检查

  3. 发布阶段(Deploy)

    • 环境变量管理

      • 在GitLab项目的Settings > CI/CD > Variables中配置不同环境的变量。
    • 环境部署

      • 根据分支或标签的不同,部署到不同的环境(如stagingproduction)。
      • 使用deploy关键字指定部署目标和脚本。

————–动态线程池组件————–

项目背景

动态线程池组件的核心功能和应用场景?

核心功能

  1. 动态调整线程数量:根据当前系统的负载情况,自动增加或减少线程池中的工作线程数量。
  2. 负载监控:持续监控系统的负载,如CPU利用率、线程池中待处理的任务数量等。
  3. 资源优化:在低负载时减少线程数量,节约系统资源;在高负载时增加线程数量,提升处理能力。
  4. 异常处理:当线程池中的线程发生异常时,能够自动恢复或替换线程。
  5. 策略配置:支持不同的调整策略,如基于时间窗口的平均负载、固定间隔的调整等。

应用场景

  1. Web 服务器:处理来自用户的HTTP请求,特别是在流量波动较大的场景下。
  2. 批处理系统: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根据数据量的大小动态调整处理线程的数量。
  3. 分布式系统:在分布式环境中,根据节点的状态和负载情况动态调整线程数量。
  4. 微服务架构:在微服务之间相互调用时,根据服务调用量的变化动态调整线程池大小。
  5. 实时数据分析:处理实时数据流时,根据数据流的密度动态调整处理能力。

为什么需要动态调整线程池的大小?

  1. 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在负载较低时减少线程数量,避免资源浪费;在负载较高时增加线程数量,充分利用系统资源。
  2. 提高响应速度:通过增加线程数量来减少任务队列的等待时间,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
  3. 适应负载变化:应对不可预测的工作负载变化,使系统能够在不同的负载条件下都能保持较高的性能。
  4. 增强系统稳定性:在系统面临突发流量时,通过增加线程数量来分散压力,减少系统崩溃的风险。

在实现动态线程池的过程中是否使用了设计模式?如果有,请举例说明。

本项目中通过Redis实现了观察者模式,所有没有用设计模式,但可以这样说

在实现动态线程池的过程中,可能会使用到以下几种设计模式:

  1. 观察者模式(Observer Pattern):用于监控系统的负载情况,当负载发生变化时,通知线程池调整线程数量。
    • 示例:系统中有一个负载监控器,它可以观察系统负载的变化,并注册为线程池的观察者。当负载变化时,负载监控器会通知线程池调整线程数量。
  2. 工厂模式(Factory Pattern):用于创建线程池对象,可以支持多种不同的线程池配置和策略。
    • 示例:可以定义一个 ThreadPoolFactory 类,根据传入的不同参数(如线程数量、队列大小等)创建不同类型的线程池。
  3. 策略模式(Strategy Pattern):用于实现不同的线程池调整策略,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更换不同的策略。
    • 示例:可以定义一个接口 AdjustmentStrategy,不同的实现类分别代表不同的调整策略,如基于时间窗口的平均负载策略、基于任务队列长度的策略等。线程池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策略。
  4. 装饰器模式(Decorator Pattern):用于在不改变现有类结构的情况下,动态地给线程池添加新的功能。
    • 示例:可以定义一个 DynamicThreadPoolDecorator 类,它包裹现有的线程池对象,并在其基础上添加动态调整线程数量的功能。

项目实现

Redis 在该项目中是如何被使用的?它解决了什么问题?

  1. Redis作为消息队列,实现了主题的订阅发布,通过这个功能实现了线程池的配置修改。
  2. Redis保证了线程池的故障恢复。项目启动时,组件初始化服务类会去redis里读取线程池的配置,如果redis里没有就注册进去。

如何通过Redis进行订阅发布?

项目启动时发布一个主题,通过RTopicaddListener方法和publish方法实现主题的订阅和发布。

线程池的实时调整策略是如何实现的?

为了实现线程池的动态调整,我通过Redis的主题订阅功能实现的,也就是让Redis作为一个消息队列。

具体步骤如下:

  1. 启动服务时,读取yml文件中的配置消息,得到RedissonClient的配置信息,构造一个RedissonClient对象;

  2. 构造一个topicKey,也就是主题的键,通过RedissongetTopic方法的得到一个主题RTopic

  3. 通过RTopicaddListener方法注册监听消息的类型和监听类,监听消息的类型就是线程池的配置参数类;

    1
    2
    3
    4
    5
    6
    7
    @Bean
    public RTopic threadPoolConfigAdjustListener() {
    String topicKey = key;
    RTopic topic = redissonClient.getTopic(topicKey);
    topic.addListener(ThreadPoolConfigEntity.class, threadPoolConfigAdjustListener);
    return topic;
    }
  4. 在监听类里通过线程池的服务类去修改线程池。

组件服务类是如何拿到当前正在运行中的线程池的?

好的,这个组件首先需要其他引入。一个外部项目如果需要使用这个组件,需要使用组件提供的ThreadPoolConfigEntity对象,这个对象是我组件所提供的管理线程池的一个类,它可以创建好一个线程池,或者项目也可以自己创建线程池。

  1. 外部项目如果需要使用组件来管理线程池,则需要通过在项目启动时通过 @Bean 注入线程池,

  2. 组件通过Spring的依赖注入在项目启动时,获得通过一个Map对象获得所有通过 @Bean 注入的所有线程池。

  3. 构造一个键,将获取的线程池参数写入到Redis中,其中我将ThreadPoolConfigEntity类作为每个本地线程池的配置类,这一步是因为从RedissonBucket 中获取的数据类型时可以通过泛型来保障安全和提高规范化;

  4. 最后,将线程池的Map集合作为参数设到服务类DynamicThreadPoolService中去,这样的话,我通过控制层或其他触发器,传递修改参数请求,就可以去修改Redis查询当前线程池的情况。如果我去修改时,可以通过RTopicpublish方法发布ThreadPoolConfigEntity类型的消息,而由于我在组件中之前发布了监听主题,所以这个消息类型会触发对应的监听器,然后就会去运行监听器中的方法,通过组件的服务类去修改线程池的参数。因为组件服务类在服务启动时通过依赖注入已经拿到了外部项目的线程池,所以组件服务类就可以去修改本地的线程池了。

  5. 最后,通过JS代码构建了一个简单的网页控制台,通过刷新查询实时获取线程池的数据,通过表单提交查看线程池参数和修改线程池。

动态线程池的原理

为什么线程池可以动态调整参数

因为 ThreadPoolExecutor 提供了调整线程数量和其他配置的能力。具体来说:

  1. 属性的可变性

corePoolSizemaximumPoolSize 属性都是 int 类型,并且它们是通过 volatile 关键字修饰的,这意味着它们可以在多线程环境中安全地读取和修改。

1
2
protected volatile int corePoolSize;
protected volatile int maximumPoolSize;
  1. 动态调整的方法

ThreadPoolExecutor 提供了以下方法来动态调整核心线程数和最大线程数:

  • **setCorePoolSize(int corePoolSize)**:设置线程池的核心线程数。
  • **setMaximumPoolSize(int maximumPoolSize)**:设置线程池的最大线程数。

这些方法直接修改了 corePoolSizemaximumPoolSize 的值。

  1. 动态调整的机制

当调用 setCorePoolSizesetMaximumPoolSize 方法时,线程池会根据新的配置来调整当前的工作线程数。具体来说:

  • 增加核心线程数:如果新的 corePoolSize 大于当前活动线程数,并且队列中有待执行的任务,线程池会尝试创建新的线程来处理这些任务。
  • 减少核心线程数:如果新的 corePoolSize 小于当前活动线程数,多余的线程将在空闲一段时间后被终止。
  • 调整最大线程数:当 maximumPoolSize 改变时,线程池会根据新的最大值来调整线程的数量。如果当前线程数超过了新的 maximumPoolSize,多余的线程会被逐步终止。

在线程池的动态调整过程中,你是如何保证线程安全的?

使用 volatile 修饰符

corePoolSizemaximumPoolSizeThreadPoolExecutor 类中是用 volatile 修饰的,这确保了多线程环境下的可见性和有序性。

1
2
protected volatile int corePoolSize;
protected volatile int maximumPoolSize;

volatile 修饰符保证了当这些字段被修改时,其他线程能够看到最新的值,而且不会发生指令重排序。

使用原子操作

ThreadPoolExecutor 使用了 ctl 字段来保存线程池的一些关键状态信息,包括当前活跃线程数、线程池的状态等。这个字段是一个 long 类型,通过位操作来保存不同的状态信息。在修改线程池状态时,ThreadPoolExecutor 使用了 CAS(Compare and Swap)操作来保证原子性。

1
private volatile long ctl;

例如,在创建新线程时,addWorker 方法会使用 compareAndSetWorkerCount 来更新线程池的当前线程数,这个操作是原子的。

java深色版本

1
2
3
protected boolean compareAndSetWorkerCount(int expect, int update) {
return ctl.compareAndSet(ctlOf(expect), ctlOf(update));
}

使用锁

在一些需要更复杂同步的地方,ThreadPoolExecutor 使用了锁来保护共享资源的访问。例如,在 interruptIdleWorkers 方法中,当需要中断空闲线程时,会获取 mainLock 来保护对 workers 集合的操作。

1
2
3
4
5
6
7
8
9
private void interruptIdleWorkers(boolean onlyOne) {
final ReentrantLock mainLock = this.mainLock;
mainLock.lock();
try {
// ...
} finally {
mainLock.unlock();
}
}

使用并发集合

ThreadPoolExecutor 使用了 ConcurrentHashMap 来管理 Worker 对象,这些对象代表了正在工作的线程。通过使用并发集合,ThreadPoolExecutor 可以在多线程环境下安全地管理这些线程。

1
private final HashMap<Integer, Worker> workers = new HashMap<>();

底层原理:核心线程数的动态修改原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public void setCorePoolSize(int corePoolSize) {
// 对传入的 corePoolSize 进行校验
if (corePoolSize < 0 || maximumPoolSize < corePoolSize)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 更新当前的核心线程数
int delta = corePoolSize - this.corePoolSize;
this.corePoolSize = corePoolSize;
// 如果新的 corePoolSize 小于当前的核心线程数,那么需要中断那些处于空闲状态的线程
if (workerCountOf(ctl.get()) > corePoolSize)
interruptIdleWorkers();
// 如果新的 corePoolSize 大于当前的核心线程数,并且任务队列中有任务等待执行,那么需要预启动一些新的线程来处理这些任务
else if (delta > 0) {
int k = Math.min(delta, workQueue.size());
while (k-- > 0 && addWorker(null, true)) {
if (workQueue.isEmpty())
break;
}
}
}

底层原理:最大线程数的动态修改原理

1
2
3
4
5
6
7
8
9
10
public void setMaximumPoolSize(int maximumPoolSize) {
// 对传入的 maximumPoolSize 进行校验
if (maximumPoolSize <= 0 || maximumPoolSize < corePoolSize)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 更新当前的最大线程数
this.maximumPoolSize = maximumPoolSize;
// 如果新的 maximumPoolSize 小于当前的最大线程数,并且当前活动线程数大于新的 maximumPoolSize,则需要中断那些处于空闲状态的线程
if (workerCountOf(ctl.get()) > maximumPoolSize)
interruptIdleWorkers();
}

底层原理:线程池状态ctl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private final AtomicInteger ctl = new AtomicInteger(ctlOf(RUNNING, 0));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COUNT_BITS = Integer.SIZE - 3;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COUNT_MASK = (1 << COUNT_BITS) - 1;

// runState存储在高位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RUNNING = -1 << COUNT_BITS;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SHUTDOWN = 0 << COUNT_BITS;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STOP = 1 << COUNT_BITS;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TIDYING = 2 << COUNT_BITS;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TERMINATED = 3 << COUNT_BITS;

// 打包和解包ctl
private static int runStateOf(int c) { return c & ~COUNT_MASK; }
private static int workerCountOf(int c) { return c & COUNT_MASK; }
private static int ctlOf(int rs, int wc) { return rs | wc; }

workerCountOf 方法

workerCountOf 方法是从 ctl 字段中提取当前活动线程的数量。ctl 字段是一个 volatile long 类型的变量,包含了线程池的一些状态信息,包括当前活动线程的数量。

ctl 的高几位表示线程池的状态信息,而低几位表示当前活动线程的数量。具体来说,ctl 的低 3 位(0-2)表示当前活动线程的数量。

interruptIdleWorkers 方法

interruptIdleWorkers 方法用来中断那些处于空闲状态的线程。该方法遍历所有工作线程,并中断那些处于空闲状态的线程。如果当前活动线程数仍然大于新的最大线程数,则会再次检查并中断空闲线程。

JMX

线程池的监控指标体系是如何设计的?如何确保这些指标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你是如何使用 JMX 进行线程池监控的?具体有哪些指标?

我希望通过获取系统当前的运行情况来判断,是否需要修改线程池。

所以我通过查询资料知道可以通过JMX这个技术,JMX是com.sun.management中的一个包,我通过OperatingSystemMXBean的工厂模式得到ManagementFactory对象,通过这个对象可以获得系统的内存信息、线程信息、类加载信息、垃圾回收信息、内存池信息等信息。

我利用CPU占用率、堆的使用情况,来调整线程池的核心线程数和最大线程数

线程池的动态扩展逻辑是如何实现的?

监控功能的实现我是这样做的:

使用一个 SystemMonitor 类实现 Runnable 接口重写run方法,让它在死循环里每个10秒获取一次系统运行信息,如果出现例如CPU飙高或堆占用过高,则实施线程池调整策略,把核心线程数和最大线程数调高;反之,如果系统资源占用较低,则调低线程池的配置

在开发过程中,是否进行了性能测试?如何模拟真实场景进行测试?

我通过一个Runnable的实现类模拟了一个线程的任务执行流程,然后在Applicaion启动类中通过applicationRunner方法返回参数args,在Application类启动时执行这个方法中的死循环来模拟不停地提交任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Bean
public ApplicationRunner applicationRunner() {
return args -> {
// 启动系统监控线程,只需要启动一次
Thread monitorThread = new Thread(new SystemMonitor(25,10));
monitorThread.setDaemon(true); // 设置为守护线程,主程序退出时监控线程自动结束
monitorThread.start();

// 创建并运行线程池任务,不需要每次循环重新启动监控线程
while (true) {
ThreadPoolSimulation threadPoolSimulation = new ThreadPoolSimulation(taskId.getAndIncrement());
tpe_01.submit(threadPoolSimulation);
try {
Thread.sleep(new Random().nextInt(500) + 1); // 模拟提交任务的时间间隔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Thread.currentThread().interrupt();
System.err.println("主线程中断!");
}
}
};
}

其中,主线程是在死循环中不停地去向线程池提交任务,还有一个子线程我是将其设置为了守护线程去检测系统状态。过程中,子线程通过JMX可以实时地获取的系统信息,并通过系统的信息来动态调整线程池的配置。

如何设计日志记录机制,确保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快速定位原因?

这不是本项目应该去做的,但是如果问到了可以这样回答

1. 日志格式

统一的日志格式有助于快速解析和分析日志:

  • 时间戳:记录日志产生的精确时间。
  • 日志级别:明确指出该条日志的重要性。
  • 线程 ID:帮助追踪特定线程的行为。
  • 消息:描述发生了什么,以及任何必要的上下文信息。
  • 异常堆栈跟踪:如果有的话,记录完整的异常堆栈跟踪信息。

示例日志格式:

1
2
2024-09-21 17:30:00 [INFO] [Thread-1] - Request received for /api/v1/users
2024-09-21 17:30:01 [ERROR] [Thread-2] - Exception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request /api/v1/data: java.lang.NullPointerException

2. 日志聚合与索引

使用日志聚合工具(如 ELK Stack、Graylog、Splunk 等)来集中管理所有日志信息,并建立索引以便快速搜索:

  • 集中存储:所有日志信息存储在一个地方,便于统一管理。
  • 全文搜索:支持全文搜索功能,帮助快速找到相关信息。
  • 图表展示:提供图表展示功能,可以直观地了解日志趋势。

3. 日志分析

利用日志分析工具(如 Kibana、Grafana 等)进行日志分析,发现潜在的问题:

  • 趋势分析:查看日志随时间的趋势变化。
  • 异常检测:自动检测异常行为,并产生告警。
  • 性能分析:分析性能瓶颈,找出影响系统性能的因素。

如何设计监控系统,确保线程池的健康状况能够实时监控并及时告警?

1. 收集监控数据

首先,需要确定要收集哪些监控数据。对于线程池来说,以下是一些关键的监控指标:

  • **活动线程数 (activeCount)**:当前正在执行任务的线程数量。
  • **线程池大小 (poolSize)**:当前线程池中的线程总数。
  • **队列长度 (queueLength)**:等待处理的任务队列长度。
  • **任务完成数 (completedTaskCount)**:已完成的任务数量。
  • 拒绝策略执行次数:当任务被拒绝时的次数。
  • **线程存活时间 (keepAliveTime)**:非核心线程在空闲状态下存活的时间。
  • **线程池状态 (threadPoolState)**:线程池的当前状态(如运行中、关闭中等)。

2. 选择监控工具和技术

Java Management Extensions (JMX)

  • MBeans:使用 ThreadPoolExecutor 的 MBeans 来暴露上述监控指标。
  • JMX 客户端:可以使用 JConsole 或 VisualVM 这样的工具来查看这些指标。

日志记录

  • 日志级别:通过设置不同的日志级别(如 INFO、WARN、ERROR),记录线程池的关键事件。
  • 日志框架:使用如 Logback、Log4j 等日志框架来记录线程池的日志。

应用性能监控 (APM)

  • APM 工具:如 New Relic、Datadog、Prometheus 等,可以用来监控应用程序的整体性能,包括线程池的运行状况。

3. 设置告警规则

根据业务需求和系统容量,设置合理的阈值来触发告警。例如:

  • 当活动线程数超过某个阈值时。
  • 当任务队列长度超过一定长度时。
  • 当线程池拒绝任务的频率上升时。

4. 实现告警逻辑

告警发送

  • 邮件/短信通知:当达到预设的阈值时,通过邮件或短信的方式通知相关人员。
  • Webhook:可以设置 Webhook 与第三方服务(如 PagerDuty、Opsgenie)集成,自动触发告警流程。

自动化响应

  • 自动化脚本:编写自动化脚本来响应告警,例如自动扩容、重启服务等。
  • CI/CD 流水线:集成到 CI/CD 流水线中,当检测到问题时自动触发修复流程。

5. 可视化仪表板

使用可视化工具(如 Grafana、Kibana)来展示监控数据,帮助运维人员更容易地理解系统的运行状态。

6. 定期审核与优化

定期审查监控数据,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调整监控阈值和告警策略,持续优化监控系统。

如果系统需要重启,线程池的状态如何保存和恢复?

用redis来保证。项目启动时,组件会去redis里读取线程池的配置,如果redis里没有就注册进去

性能优化

如果系统负载变化很大,动态线程池组件需要做哪些改进来保证可扩展性?

这不是本项目应该去做的,但是如果问到了可以这样回答

异步和非阻塞处理

  • 异步处理:引入异步处理机制,将一些耗时较长的任务放入异步执行,从而减少主线程的等待时间,提高整体处理能力。

  • 非阻塞 I/O:使用 NIO 或 AIO 等非阻塞 I/O 技术,减少 I/O 操作带来的阻塞时间,使得每个线程能够处理更多的请求。

弹性伸缩

  • 云服务集成:利用云平台提供的弹性伸缩服务(如 AWS Auto Scaling、Kubernetes Horizontal Pod Autoscaler),根据实际需求动态增减计算资源。

缓存机制

  • 缓存策略:合理使用缓存来减轻后端数据库的压力,减少重复计算,加快响应速度。

测试与验证

  • 负载测试:定期进行负载测试,验证线程池的调整策略是否有效,并根据测试结果调整策略。

  • A/B 测试:在生产环境中使用 A/B 测试来评估新策略的效果,确保新的调整不会带来负面影响。

通过上述改进措施,动态线程池组件可以在面对大范围的负载变化时,保持良好的可扩展性和稳定性。

在极端情况下,当系统压力过大导致线程池无法正常工作时,你将如何快速诊断并解决问题?

如果在生产环境中突然出现大量的请求导致线程池崩溃,你会如何快速定位问题并恢复服务?

1. 快速响应与初步诊断

  • 检查告警系统,确认问题:查看是否有相关的告警信息,如 CPU 使用率过高、内存溢出、线程池拒绝策略被触发等。

  • 查看应用日志:查找最近的日志条目,特别关注错误级别和警告级别的日志,寻找异常信息。

  • 查看系统日志:查看操作系统日志,了解是否有系统层面的问题,如磁盘空间不足、网络故障等。

2. 分析问题根源

  • 检查线程池配置:确认线程池的最大线程数、核心线程数、队列大小等配置是否合理。

  • 业务高峰期:如果是由于业务高峰期导致的,分析是否可以提前准备资源,如增加服务器或扩展线程池大小。

  • 异常请求:检查是否有异常请求导致了大量的任务积压,如有必要,可以临时禁用或限流这些请求。

  • 性能瓶颈:分析是否存在性能瓶颈,如数据库查询慢、外部服务响应慢等问题。

  • 资源限制:检查是否存在资源限制,如 JVM 的内存设置不合理导致 OOM。

3. 采取紧急措施

  • 横向扩展:增加更多的服务器或实例来分担负载。

  • 纵向扩展:增加单个服务器的资源,如内存、CPU 等。

  • 增加线程数:根据监控数据和系统资源情况,适当增加线程池的最大线程数。

  • 调整队列大小:根据业务需求调整队列的大小,确保既能处理大量请求又不至于消耗过多资源。

  • 客户端限流:在客户端实施限流措施,减少请求频率。

  • 服务端限流:在服务端实现限流逻辑,如使用令牌桶算法或漏桶算法。

4. 长期解决方案

  • 优化性能:针对性能瓶颈进行代码优化,如减少不必要的数据库查询、优化数据结构等。

  • 异常处理:加强异常处理逻辑,避免异常导致的资源泄露或无限循环等问题。

  • 自动化监控:建立更完善的监控体系,自动监控系统各项指标。

  • 告警策略:完善告警策略,确保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通知相关人员。

  • 定期审查:定期审查系统配置和性能指标,确保系统处于最佳状态。

  • 负载测试:定期进行负载测试,模拟高峰时期的流量,验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

线程池组件是否有容错机制?如何在出现故障时保证服务的连续性和数据一致性?

1. 容错机制

  • 拒绝策略:在线程池满员时决定如何处理新的任务请求。

  • 重试机制:对于一些可以重试的任务,可以在任务执行失败时进行重试。

  • 超时处理:当任务执行时间超过预设的超时时长,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终止任务、记录日志或抛出异常。

2. 服务连续性

  • 水平扩展:增加更多的实例来分散请求,减轻单个实例的负载压力

  • 异步处理:采用异步处理一些耗时较长的任务,将其放入MQ中处理。

3. 数据一致性

  • 事务管理:使用事务管理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要么全部成功,要么全部回滚。

  • 数据库连接池:使用DB连接池来管理数据库连接。

  • 分布式事务:对于跨服务的操作,可以使用分布式事务(如两阶段提交、三阶段提交)来保证数据一致性。

  • 消息队列保证:使用 RabbitMQ 的持久化消息、确认机制等来保证消息不丢失。

在高并发场景下,如何实现负载均衡来优化资源使用?

考察的是对负载均衡算法的理解

优化负载均衡算法

负载均衡器可以根据不同的算法来分配请求到后端服务器:

  • **轮询 (Round Robin)**:按顺序将请求分发给后端服务器。
  • **最少连接 (Least Connections)**:将请求分发给当前连接数最少的服务器。
  • **IP 哈希 (IP Hash)**:根据客户端 IP 地址哈希值来分发请求,使得来自同一个客户端的请求尽量分配到同一台服务器。
  • **URL 哈希 (URL Hash)**:根据请求 URL 的哈希值来分发请求。
  • **加权轮询 (Weighted Round Robin)**:根据服务器的能力赋予不同的权重,权重高的服务器获得更多的请求。

异步处理

  • 异步任务处理:对于耗时较长的任务,可以使用消息队列(如 RabbitMQ、Kafka)来异步处理,减轻主服务器的压力。

数据库读写分离

  • 读写分离:将数据库的读操作和写操作分离,使用不同的数据库实例来处理,提高数据库的并发处理能力。

缓存策略

  • 本地缓存:使用本地缓存(如 Ehcache、Caffeine)来减少对后端数据库的访问。
  • 分布式缓存:使用分布式缓存系统(如 Redis、Memcached)来存储热点数据,减轻后端服务器的负载。

———基于Java实现的关系型数据库———

项目介绍

多线程模型

在 mbdb 项目中,我使用了 Java BIO 多线程模型进行网络通信。具体实现如下:

  1. 服务端使用 ServerSocket 监听指定端口,等待客户端连接请求。
  2. 当有新的客户端连接请求到达时,服务端创建一个新的线程来处理该连接。
  3. 每个处理线程使用 Socket 对象与客户端进行通信,读取客户端发送的数据并处理。
  4. 为了优化性能,我使用了线程池来管理这些处理线程,避免频繁创建和销毁线程带来的开销。
  5. 处理完成后,线程将结果通过输出流返回给客户端,然后销毁。

这种一请求一线程的模型虽然简单,但在高并发情况下可能会遇到性能瓶颈,因为每个客户端连接都需要一个独立的线程。在未来的版本中,我计划使用 NIO 或 AIO 模型来提高并发性能。

预写日志

预写日志的实现是通过在执行任何数据修改操作之前,先将操作记录到日志文件中。具体实现如下:

  1. 使用 FileOutputStream 打开日志文件,以追加模式写入。
  2. 在执行插入或更新操作时,先将操作序列化并写入日志。
  3. 只有在日志写入成功后,才执行实际的数据库操作。
  4. 在系统启动时,先读取日志文件中的所有操作,重放到数据库中,以确保数据一致性。

这种预写日志的机制确保了即使在系统崩溃时,也可以通过重放日志来恢复到最后一致的状态。

SQL 解析

在 mbdb 中,我实现了一个简单的 SQL 解析器,主要使用了正则表达式来识别基本的 SQL 语句结构。具体实现如下:

  1. 定义几个正则表达式来匹配 SELECTINSERTUPDATE 语句。
  2. 使用正则表达式将 SQL 语句拆分为关键字、表名和字段名。
  3. 将这些信息存储在一个数据结构中,以便后续处理。
  4. 根据解析结果,调用相应的数据库操作方法来执行 SQL 语句。

虽然这个 SQL 解析器功能相对简单,但已经能够处理基本的查询和数据操作。在未来的版本中,我计划扩展它的功能,支持更复杂的 SQL 语句。

事务管理

在事务管理方面,mbdb 实现了两阶段锁协议和 MVCC。具体实现如下:

  1. 在事务开始时,获取所有需要的锁。
  2. 在事务结束时,释放所有获取的锁。
  3. 使用 ConcurrentHashMap 存储每个数据项的版本信息。
  4. 在读操作时,根据事务开始时间获取最新版本的数据。
  5. 在写操作时,创建一个新的数据版本,并更新版本号。

这种机制确保了事务的可串行化,并消除了读写操作之间的阻塞。mbdb 提供了两种事务隔离级别:读提交和可重复读。

索引结构

mbdb 使用 B+ 树作为索引结构,提供了创建聚簇索引的功能。具体实现如下:

  1. 每个索引节点包含多个键值对和指向子节点的指针。
  2. 在插入和删除操作时,根据 B+ 树的特性进行节点的分裂和合并,以保持树的平衡。
  3. 使用递归算法遍历树,查找、插入和删除索引项。
  4. 在表创建时,用户可以指定一个或多个字段作为聚簇索引。
  5. 在查询时,优先使用索引来加速数据检索。

B+ 树索引的优点在于它能够保持数据的有序性,并且在查找和插入时性能较高。总之,mbdb 在设计和实现时充分利用了 Java 的多线程特性、文件 I/O 以及数据结构等技术,以提供一个可靠、高效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虽然目前功能还比较简单,但已经展示了一个基本的数据库系统的架构和实现。

底层模块关系展示

从这个依赖图中,拓扑排序一下就能看出实现顺序。本教程的实现顺序是 TM -> DM -> VM -> IM -> TBM

每个模块的职责如下:

  1. TM 通过维护 XID 文件来维护事务的状态,并提供接口供其他模块来查询某个事务的状态。
  2. DM 直接管理数据库 DB 文件和日志文件。DM 的主要职责有:1) 分页管理 DB 文件,并进行缓存;2) 管理日志文件,保证在发生错误时可以根据日志进行恢复;3) 抽象 DB 文件为 DataItem 供上层模块使用,并提供缓存。
  3. VM 基于两段锁协议实现了调度序列的可串行化,并实现了 MVCC 以消除读写阻塞。同时实现了两种隔离级别。
  4. IM 实现了基于 B+ 树的索引,BTW,目前 where 只支持已索引字段。
  5. TBM 实现了对字段和表的管理。同时,解析 SQL 语句,并根据语句操作表。
MYDB 模块依赖

网络通信的设计

连接器

  1. 首先启动数据库服务端,服务端会监听本地的某个端口,我们通过客户端与服务端建立连接。
  2. 我没有设置账号和密码,所以会直接进入命令界面,socket会创建一个线程池,在死循环中等待我们输入命令。
  3. 一旦我们输入命令,服务端会创建一个worker页就是线程任务,丢给线程池去执行。

客户端设计

  1. 首先,通过启动类ClientLancher类new一个Socket类发起连接
  2. 然后,new一个Packager类建立传输层,同时绑定Transporter类Encoder类这些消息传递类
  3. 最后,通过一个命令输入输出类Shell类来接收命令、打印结果。

服务端设计

  1. 使用Maven来执行启动类ServerLancher类ServerLancher类中定义了服务端口、数据缓存大小
  2. 通过apache包中的CommandLineParser接收命令行,让ServerLancher类执行两件事:创建数据库、打开数据库
    1. 如果是创建数据库,则会new一个事务管理器、数据管理器、版本管理器去指定的路径下创建一个数据库,创建的文件有:.db数据库文件、.log日志文件、.xid事务文件,创建完毕后结束服务;
    2. 如果是打开数据库,则会new一个事务管理器、数据管理器、版本管理器,还会再启动一个Server类去连接数据库。
  3. 然后,数据库会往数据库启动文件Booter类获得数据库的路径,通过这一步知道你要操作的数据库在哪里;
    1. 如果命令是创建数据库,则Booter类会完成创建,它会往数据库启动文件中写入空数据,完成数据库的创建;
    2. 如果命令是打开数据库,会启动Server类监听ServerLancher类中定义的端口。Server类会通过ServerSocket监听端口当Socket中有事件时就会启动一个创建一个线程任务,接收socket的消息,这个socket消息本质上就是我们在命令行输入的数据库操作命令,而这个命令是由客户端通过消息传递类Transporter类写入到BufferedWriter中的,只不过这个消息现在通过Socket socket = ss.accept();接收到了;
  4. socket接收到消息后会通过线程的Runnable类创建worker线程,也就是一个线程任务,这个线程任务中,将这个线程任务交给线程池去执行,至此服务端网络通信层的任务就完成了。

Java BIO在项目中的使用场景是什么?相比NIO和AIO有什么不足?

在项目中,我使用Java BIO来实现客户端和服务端的网络通信。BIO(Blocking I/O)模式下,服务器端每接收到一个客户端连接请求,都会创建一个新的线程来处理该连接。在这个线程中,I/O操作是阻塞的,意味着如果没有数据可读或可写,线程会一直等待。

不足:

  1. 性能问题: 在高并发情况下,每个客户端连接都需要一个独立的线程处理,这种模式会消耗大量的系统资源,且容易导致线程数量过多,增加了系统的上下文切换成本。
  2. 可扩展性差: BIO模式不适合高并发场景,随着客户端数量的增加,服务器的性能会显著下降。

相比之下,NIO(Non-blocking I/O)和AIO(Asynchronous I/O)能够更好地处理高并发连接,NIO通过使用单个线程处理多个连接,而AIO则进一步提升了I/O操作的异步性和并发性能。

SQL解析和语法树构建

解析器

  1. 如果缓存没有命中,数据库会进入解析器做两件事:词法分析、语法分析。

  2. 词法分析会通过字符串分割和比较识别出关键字,例如:select、from、where等等。

  3. 之后语法分析会根据我定义的语法类对象(Select类、From类、Where类……)构建一个语法树,这样方便后面模块获取 SQL 类型、表名、字段名、 where 条件等等。如果输入的sql语句语法不对,就会在这一阶段报错。

    1
    2
    3
    4
    5
    6
    // 例:select语法树
    public class Select {
    public String tableName;
    public String[] fields;
    public Where where;
    }

缓存页

  1. 数据库会解析出 SQL 语句的第一个字段,看看是什么类型的语句,然后进入缓存里查找缓存数据。

  2. 查询缓存是以键值对的形式保存在内存中的,key 为 SQL 查询语句,value 为 SQL 语句查询的结果。如果命中就直接返回,反之继续往下走。

    缓存的存储结构的设计:

    1
    2
    3
    4
    private HashMap<Long, T> cache;                     // 实际缓存的数据
    private HashMap<Long, Integer> references; // 资源的引用个数
    private HashMap<Long, Boolean> getting; // 正在被获取的资源
    //维护了三个Map,查询时去cache里查,如果cache里有就返回,如果没有cache就去数据源里查,去查时往getting里放入数据对象,数据查出来后将数据放入cache中,将getting中的对象删掉,并将references计数+1,

    缓存的设计:2. 引用计数缓存框架和共享内存数组

    不使用LRU算法(因为资源驱逐不可控,上层模块无法感知),而是采用引用计数缓存框架,上层资源手动释放对资源的引用,确保资源的安全

? 缓存的基本结构的设计:

? TODO

执行器、优化器

  1. 每条语句会经历三个阶段:
  2. prepare 阶段,预处理阶段。检测表和字段是否存在,将 * 扩展为表上的所有列
  3. optimize 阶段,优化阶段。会生成一个执行方案,即去查那张表、用什么索引(目前只实现了聚集索引,所以如果走非聚集索引的话,会全表扫描)
  4. execute 阶段,执行阶段。根据执行计划执行语句,去操作数据文件、索引文件,最后将结果按照字符串的方式返回给客户端;

你是如何设计和实现简单的SQL解析器的?在解析过程中遇到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为了实现简单的SQL解析器,我首先定义了一个简单的SQL语法规则,并为每种SQL语句类型(如SELECTINSERTUPDATEDELETE)设计了相应的解析方法。解析器通过词法分析(将SQL语句分解为标记)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规则将标记组装为语法树)来理解和处理SQL语句。

主要挑战:

  1. 复杂的SQL语法: 即使是简单的SQL语法,也可能包含嵌套查询、别名、函数等复杂的元素,这些都会增加解析器的复杂性。
  2. 错误处理: 在解析过程中如何识别并报告语法错误是一个难点,必须设计一个健壮的错误处理机制,以便用户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SQL语句中的错误。

记录的设计

数据库中记录的单位是由接口DataItem和实现类DataItemImpl来实现的。DataItemImpl实现了对记录的操作。

一行记录的结构如下:

[ValidFlag] [DataSize] [Data]
ValidFlag 1个字节,标识DataItem是否有效
DataSize 2个字节,标识Data部分的长度
Data 3个字节,数据

在实现数据持久化时,如何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持久性?

你是如何设计数据库的数据结构和索引结构的?

记录的结构如上所示。

索引的结构分为叶子结点和非叶子结点:

  1. 非叶子节点类InternalNode

    1
    private List<AbstractTreeNode<K, V>> childrenNodes;  // 孩子节点
  2. 叶子节点类LeafNode

    1
    2
    3
    private List<K> keys;         // 叶子节点中的键,即主键索引值
    private List<V> values; // 叶子节点中的值,即整行数据
    private LeafNode<K, V> next; // 下一个叶子节点的指针

B+树索引是如何实现的?请详细描述一下创建索引的过程。

  1. 定义索引列:选择一个或多个适合创建索引的列。这些列通常是那些经常出现在WHERE子句中的列,或者是JOIN操作中用到的列。

  2. 创建索引命令:在SQL中,可以通过CREATE INDEX语句来创建索引。例如:

    1
    2
    CREATE INDEX idx_age ON student (age);
    CREATE INDEX [idx_column_name] ON [table_name] ([column_name]);

    这里idx_column_name是索引的名字,table_name是要应用索引的表名,column_name是被索引的列名。

  3. 数据库管理系统构建索引:当执行完CREATE INDEX命令后,数据库管理系统会在后台开始构建索引。这个过程包括:

    • 遍历表中的每一行。
    • 对于每行,提取出索引列的值。
    • 按照B+树的方式插入这些键值对。如果树已满,则需要分裂节点以容纳新的键值对。
  4. 维护索引:一旦索引创建完成,每当表中的数据发生变化时(如INSERT、UPDATE、DELETE操作),数据库管理系统会自动更新索引,确保其与表数据保持一致。

  5. 优化查询:当执行查询时,数据库管理系统会检查是否有可用的索引来加速查询处理。如果有合适的索引,它将使用索引来减少需要扫描的数据量。

在实现B+树索引时,你是如何处理索引的插入、删除和更新操作的?B+树相比其他树形结构有哪些优势?

在B+树索引中,插入、删除和更新操作都涉及到节点的分裂、合并和重新平衡:

  • 插入: 如果插入的节点超过了B+树的最大容量,则会发生节点分裂,父节点可能会接收到新的中间节点。如果父节点也达到容量上限,则继续向上分裂,直到根节点。
  • 删除: 删除操作时,如果节点下的元素少于最小容量,则可能需要将其与相邻的兄弟节点合并,或从相邻节点借一个元素以维持B+树的平衡。
  • 更新: 更新操作类似于删除和插入,更新某个键值后,如果新键值改变了索引的顺序,可能会涉及节点的重组。

B+树的优势:

  1. 节点分裂减少: B+树的内部节点仅存储索引值,不存储实际数据,因此树的分裂和合并操作比B树更少。
  2. 范围查询高效: B+树的所有叶子节点通过指针相连,范围查询时可以顺序扫描叶子节点,而不需要回溯。
  3. 磁盘I/O友好: B+树的结构非常适合磁盘存储,因为它的节点大小可以与磁盘页大小匹配,减少磁盘I/O操作。

数据的持久化是如何实现的?具体采用了哪些技术?

采用了许多技术,例如:事务管理、日志记录、检查点、缓冲池、恢复机制

记录的操作通过加锁实现了原子性。此外还通过redo log和undo log保证。

检查点(Checkpoint)机制用于定期将内存中的脏页(即已经被修改但还未写入磁盘的数据页)强制刷盘,并记录检查点的位置。检查点有助于减少在系统恢复期间需要处理的日志量。

此外,还有缓冲池(Buffer Pool)机制。缓冲池是数据库系统中用于缓存数据页的一个内存区域。当数据页被修改时,它们会被缓冲池管理器标记为“脏页”,并由缓冲池管理器决定何时将脏页写回到磁盘。

日志的设计(可靠性设计)

日志和恢复机制

WAL(Write-Ahead Logging):在数据修改之前先写入日志,确保在系统故障时可以通过日志恢复数据。在进行插入、更新等数据库操作之前,系统会先将这些操作记录到日志中,这些日志通常存储在一个持久化的介质中,比如磁盘。当数据库发生崩溃或其他故障时,可以通过回放这些日志来恢复未完成的事务,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具体来说,当事务开始时,系统会为该事务创建一个日志记录,记录下事务的操作内容。当事务提交时,日志记录会被标记为已完成。如果系统在操作过程中崩溃,数据库可以通过扫描日志文件,回滚未完成的事务或重做已完成但未提交的事务,从而恢复到故障前的一致状态。

数据库日志文件(唯一)标准格式为:

1
[XChecksum] [Log1] [Log2] ... [LogN] [BadTail]

XChecksum 是后续所有日志计算的校验和,用于校验后续所有日志是否损坏
XChecksum 用于计算后续所有日志的Checksum,校验日志文件是否损坏
Log1 ~ LogN 是常规的日志数据
BadTail 是在数据库崩溃时,没有来得及写完的日志数据,BadTail 不一定存在

一条日志(大量)的格式为:

1
[Size] [Checksum] [Data]

Size:标识Data长度
Checksum:校验当前日志文件是否损坏
Data:日志数据

日志文件操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 向日志文件写入日志
public void log(byte[] data) {
// 将数据包裹成日志格式,得到二进制格式的日志
byte[] checksum = Parser.int2Byte(calChecksum(0, data));
byte[] size = Parser.int2Byte(data.length);
byte[] log = Bytes.concat(size, checksum, data);
// 将日志写入日志文件
ByteBuffer buf = ByteBuffer.wrap(log);
lock.lock();
try {
fc.position(fc.size());
fc.write(buf);
} catch (IOException e) {
Panic.panic(e);
} finally {
lock.unlock();
}
updateXChecksum(log);
}

事务操作日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 插入一条日志
public static byte[] insertLog(long xid, Page pg, byte[] raw) {
byte[] logTypeRaw = {LOG_TYPE_INSERT};
byte[] xidRaw = Parser.long2Byte(xid);
byte[] pgnoRaw = Parser.int2Byte(pg.getPageNumber());
byte[] offsetRaw = Parser.short2Byte(PageX.getFSO(pg.getData()));
return Bytes.concat(logTypeRaw, xidRaw, pgnoRaw, offsetRaw, raw);
}
// 更新一条日志
public static byte[] updateLog(long xid, DataItem di) {
byte[] logType = {LOG_TYPE_UPDATE};
byte[] xidRaw = Parser.long2Byte(xid);
byte[] uidRaw = Parser.long2Byte(di.getUid());
byte[] oldRaw = di.getOldRaw();
SubArray raw = di.getRaw();
byte[] newRaw = Arrays.copyOfRange(raw.raw, raw.start, raw.end);
return Bytes.concat(logType, xidRaw, uidRaw, oldRaw, newRaw);
}

如何设计监控和日志记录系统来帮助诊断和调试?

TODO

重启故障恢复策略(Recover类)

  1. 根据最大页号截断文件,丢弃损坏数据;
    • 读取日志文件的最大页号,根据最大页号截断文件,丢弃损坏数据
  2. 执行重做操作,回滚已完成的事务;
    • 判断日志中的事务类型是插入还是更新:
      • 如果是插入的操作,则读取事务id、数据页编号、数据页偏移量、字节流;
      • 如果是更新的操作,则读取事务id、数据页编号、数据页偏移量、修改前的的字节流、修改后的字节流。
    • 如果事务的状态是“已提交”或“已回滚”,则重做。
    • 重做的具体操作:
      • 如果是插入的数据,则通过数据管理器,将字节流设为修改后的字节流,然后将到字节流写入到偏移量后面。
      • 如果是更新的数据,则通过数据管理器,将字节流设为修改后的字节流,然后将到字节流写入到偏移量后面。
  3. 执行撤销操作,撤销未完成的事务;
    • 判断日志中的事务类型是插入还是更新:
      • 如果是插入的操作,则读取事务id、数据页编号、数据页偏移量、字节流;
      • 如果是更新的操作,则读取事务id、数据页编号、数据页偏移量、修改前的的字节流、修改后的字节流。
    • 如果事务的状态是“活跃”,则回滚。
    • 回滚的具体操作:
      • 如果是插入的数据,则通过数据管理器,将偏移量后面的字节流数据标记为invalid;
      • 如果是更新的数据,则通过数据管理器,将字节流设为修改前的字节流,然后将到字节流写入到偏移量的后面。

数据库在故障重启后什么情况下会做重做日志?什么情况下会做回滚日志?

何时使用重做日志?

  • 系统崩溃后的恢复:如果某个事务已经提交,但是它的修改还没有完全写入磁盘,那么在系统重启后会通过重做日志来重新执行这些事务的修改操作。

何时使用回滚日志?

  • 事务回滚:当一个事务因为某种原因(如遇到错误、用户手动回滚等)需要回滚时,数据库管理系统会使用回滚日志来撤销该事务所做的修改,将数据库恢复到事务开始前的状态。
  • 多版本并发控制(MVCC):在支持多版本并发控制的数据库系统(如MySQL的InnoDB存储引擎)中,回滚日志还可以用于实现读取一致性视图,允许多个事务同时读取同一份数据的不同版本。

重做日志的例子

假设事务 T1 修改了某一行数据,然后提交。如果在 T1 提交之后但其数据还未完全写入磁盘之前系统崩溃,那么在重启后,数据库管理系统会读取重做日志文件,找到 T1 的记录,并重新执行 T1 的修改操作,以确保事务 T1 的持久性。

回滚日志的例子

假设事务 T2 开始后修改了某一行数据,但在提交之前遇到了错误需要回滚。这时,数据库管理系统会读取回滚日志文件,找到 T2 修改前的数据状态,并将数据恢复到修改前的状态。

如何设计数据恢复机制,确保数据在意外中断后仍能正确恢复?

数据库是否有容错机制?如何在出现故障时保证服务的连续性和数据一致性?

TODO

事务的设计与处理

事务类,由版本控制器调用,每个事务对应一个Transaction对象

每个事务类的格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事务的唯一xid
public long xid;

// 事务的隔离级别
public int level;

// 快照
public Map<Long, Boolean> snapshot

// 错误信息
public Exception err;

// 是否自动回滚
public boolean autoAborted;

事务控制器的设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 超级事务,xid为0的事务永远为commited状态
public static final long SUPER_XID = 0;

// XID文件头长度,记录了这个 XID 文件管理的事务的个数
static final int LEN_XID_HEADER_LENGTH = 8;

// 事务文件的后缀
static final String XID_SUFFIX = ".xid";

// 每个事务的占用长度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XID_FIELD_SIZE = 1;

/**
* 事务的三种状态
* 0,active,正在进行,尚未结束
* 1,committed,已提交
* 2,aborted,已撤销(回滚)
*/
// active,正在进行,尚未结束
private static final byte FIELD_TRAN_ACTIVE = 0;
// 1,committed,已提交
private static final byte FIELD_TRAN_COMMITTED = 1;
// 2,aborted,已撤销(回滚)
private static final byte FIELD_TRAN_ABORTED = 2;

// xid的计数
private long xidCounter;

private Lock counterLock;
private RandomAccessFile file;
private FileChannel fc;

在事务处理中,你是如何实现事务的ACID特性的?

原子性(Atomicity):通过2PL和MVCC确保原子性,还通过redo log确保事务的修改可以被重做。

一致性(Consistency):在事务开始时检查事务是否满足一致性要求,即是否违反了数据库的完整性约束(如唯一性约束、外键约束等),并在整个事务执行过程中维持这些约束。

隔离性(Isolation):通过多种隔离级别MVCC来实现。

持久性(Durability):通过文件编程写入,如果在写入过程中系统发生崩溃,则通过使用redo log和checkpoint机制。

在实现事务支持时,如何处理事务的提交和回滚?

提交(Commit):当事务成功完成其所有操作并且决定提交时,需要将事务的更改永久地应用到数据库中。

  • 实现方法:
    • 将事务的状态从 FIELD_TRAN_ACTIVE 修改为 FIELD_TRAN_COMMITTED
    • 更新事务相关的数据结构(如版本链表、锁等)。
    • 清理不再需要的旧版本。
    • 如果使用了日志机制,确保所有相关的日志都已经持久化。

回滚(Rollback):当事务执行过程中发生错误或决定不提交时,需要撤销事务所做的所有更改,使数据库恢复到事务开始前的状态。

  • 实现方法:
    • 将事务的状态从 FIELD_TRAN_ACTIVE 修改为 FIELD_TRAN_ABORTED
    • 释放事务持有的所有锁。
    • 如果使用了 MVCC,清理事务的快照。
    • 如果使用了日志机制,确保所有相关的日志都被正确处理。
    • 清理临时数据结构。

数据库故障重启,应该先做redo log还是先做undo log?

先处理重做日志(Redo Log),然后再处理回滚日志(Undo Log)。因为在故障恢复过程中,需要确保已经提交的事务的持久性(Durability),并且回滚未提交的事务。

如何避免 Undo Log 覆盖 Redo Log 的操作

  1. 区分已提交和未提交的事务
    • 在读取 Redo Log 记录时,会检查事务的状态。只有已提交的事务才会被重做。
    • 在读取 Undo Log 记录时,会检查事务的状态。只有未提交的事务才会被回滚。
  2. 事务的版本控制
    • 使用MVCC机制,通过事务的版本号区分不同事务的操作。在 MVCC 中,每个数据项都有一个版本号,记录了创建该版本的事务 ID 和版本的有效时间范围。
    • 在恢复过程中,通过版本号来确定哪些版本是有效的,哪些版本需要被回滚。

版本控制的实现与设计

在介绍 MVCC 之前,首先明确记录版本的概念。

DM 层向上层提供了数据项(Data Item)的概念,VM 通过管理所有的数据项,向上层提供了记录(Entry)的概念。

上层模块通过 VM 操作数据的最小单位,就是记录。VM 则在其内部,为每个记录,维护了多个版本(Version)。每当上层模块对某个记录进行修改时,VM 就会为这个记录创建一个新的版本。

版本控制器的设计

隔离级别的实现方式是通过版本控制器创建版本,每个版本根据事务的隔离级别在事务的生命周期中创建。

VM向上层抽象出entry,entry结构:

1
2
3
[XMIN]: XMIN 是创建该条记录(版本)的事务编号,
[XMAX]: XMAX 则是删除该条记录(版本)的事务编号。当上层模块通过 VM 删除某个 Entry 时,实际的操作是设置其 XMAX 为某条事务的编号,由于设置了 XMAX,当后续再次尝试读取该 Entry 时,会因为寻找不到合适的版本而返回 not found 的错误。从而实现了事务间的隔离性。
[data]: 数据

读已提交

事务在读取数据时,只能读取已经提交事务产生的数据。如果一个记录的最新版本被另一个事务加锁,当另一个事务想要读取这条记录时,它将读取该记录的上一个已提交版本。最新的被加锁的版本,对于另一个事务来说,是不可见的。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为每个版本维护了两个变量:

1
2
XMIN:创建该版本的事务编号,在版本创建时填写
XMAX:删除该版本的事务编号,在版本被删除、有新版本出现时填写

XMAX 这个变量解释了为什么 DM 层不提供删除操作,当想删除一个版本时,只需要设置 XMAX 就行了,这样的话这个版本对每一个 XMAX 之后的事务都是不可见的,也就等价于删除了。

可重复读

不可重复度,如果一个事务在两次读取同一数据项之间,另一个事务对该数据项进行了更新并提交,那么第一次读取和第二次读取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规定:事务只能读取它开始时, 就已经结束的那些事务产生的数据版本,即通过版本管理器,一个事务只能读取到与自己的xid一致的xmin的版本记录。

解释一下两阶段锁协议(2PL)和MVCC如何工作?

两阶段锁协议(2PL): 两阶段锁协议是保证事务可串行化的一种方法。它分为两个阶段:

  1. 加锁阶段: 事务开始执行时,需要的所有锁都必须在这个阶段获得。这个阶段允许事务获取新锁,但不能释放已获得的锁。
  2. 解锁阶段: 一旦事务释放了一把锁,就进入了解锁阶段,在此阶段不能再获得任何新的锁。

多版本并发控制(MVCC): MVCC允许数据库在处理读写操作时无需加锁。它通过维护数据的多个版本,实现了对同一数据的并发读写。具体来说,数据库为每个事务创建一个快照,事务只会看到在它开始时已经提交的事务的结果。这样可以避免读写操作的阻塞,提升系统的并发性。

为什么需要两阶段锁协议(2PL)和MVCC这两种机制?

  • 2PL 确保了写操作的可串行化,避免了数据不一致。
  • MVCC 提供了更高的并发性能,尤其是在读操作频繁的情况下。

如何实现多版本并发控制(MVCC)来保证并发事务的一致性?

在高并发场景下,如何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隔离性?

TODO

如何解决版本跳跃?

版本跳跃指的是一个事务看到的数据版本与另一个事务看到的数据版本不同,即使它们都是合法的版本。

版本跳跃产生的原因

版本跳跃可能发生在以下几种情况下:

  1. 事务开始时间不同:事务开始的时间不同,因此它们可能看到不同的版本。例如,事务T1在时间戳T开始,事务T2在时间戳T+1开始,它们可能看到不同版本的数据。
  2. 读取操作与数据版本不匹配:在某些情况下,事务的读取操作可能与当前的数据版本不匹配,导致读取到的数据版本不是最新的或者不是预期的版本。
  3. 并发控制策略不同:不同的MVCC实现可能有不同的并发控制策略,可能导致事务看到的数据版本不同。

解决版本跳跃的方法

解决版本跳跃的关键在于确保事务的一致性和隔离性。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

  1. 严格的时间戳分配
    • 确保每个事务有一个严格递增的时间戳或事务ID。这样可以确保每个事务看到的数据版本是一致的。
  2. 使用快照隔离(Snapshot Isolation, SI)
    • 快照隔离是MVCC中最常用的一种隔离级别,它可以防止版本跳跃。每个事务在其开始时创建一个快照,该快照包含了事务开始时的数据版本。事务在其执行期间只能看到该快照中的数据版本,这样可以避免版本跳跃。
  3. 事务开始时创建快照
    • 在事务开始时创建一个快照,该快照包含了事务开始时所有可见的数据版本。事务在其执行期间只能看到该快照中的数据版本。
  4. 版本链管理
    • 对每个数据项维护一个版本链,确保版本链中的每个版本都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这样可以确保事务读取时能够找到正确版本的数据。
  5. 版本有效性检查
    • 在读取数据版本时,检查版本的有效性,确保版本在事务的可见范围内。例如,事务T1只能看到在其开始时间之前提交的版本。
  6. 使用全局版本管理器
    • 可以引入一个全局版本管理器来统一管理所有事务的版本信息,确保版本的一致性。

MYDB的解决方案

image-20240921011219487

死锁检测(hard)

  1. 构建等待图(Wait-for Graph)
    • 使用一个图结构来表示事务之间的等待关系。每个事务节点(XID)和资源节点(UID)都是图中的顶点。
    • 如果事务 Ti 正在等待事务 Tj 持有的资源,则在图中添加一条从 Ti 到 Tj 的边。
  2. 检测环路
    • 如果等待图中存在环路,则表明存在死锁。检测环路可以通过深度优先搜索(DFS)或其他图遍历算法来实现。
    • 查找图中是否有环的算法也非常简单,就是一个深搜。思路:为每个节点设置一个访问戳,都初始化为 -1,随后遍历所有节点,以每个非 -1 的节点作为根进行深搜,并将深搜该连通图中遇到的所有节点都设置为同一个数字,不同的连通图数字不同。这样,如果在遍历某个图时,遇到了之前遍历过的节点,说明出现了环。

—————实习(Legacy)—————

实习的业务问题

问题1:实现用户端短信登陆,将用户Session数据转移到Redis存储,实现分布式会话

  1. 请简述你如何设计并实现用户短信登录的流程,包括验证码的生成、发送和验证。

    短信登录流程设计:我们首先生成一个唯一的验证码,并将其存储到Redis中,设置一定的过期时间。然后将这个验证码通过短信服务发送到用户的手机上。用户在前端输入验证码并提交后,我们与Redis中存储的验证码进行比对,如果一致则验证成功,创建用户会话并登录。

  2. 你为什么选择将Session数据转移到Redis存储?这样做的好处和潜在问题是什么?

    Redis作为内存数据库,读写速度快,适合存储临时数据。将Session数据转移到Redis中,可以实现跨服务器共享Session,从而支持分布式会话。潜在问题在于,如果Redis服务故障,可能导致用户会话丢失,因此需要考虑Redis的高可用性。

  3. 在实现分布式会话时,你如何处理Session的一致性和失效问题?

    使用Redis的分布式锁机制确保Session数据的一致性。同时,为每个Session设置一个过期时间,当Session过期后自动失效,防止长时间占用资源。

问题3:采用Kafka监听消息队列,完成延时发布文章功能

  1. 请解释你如何利用Kafka实现延时发布文章的功能?具体使用了Kafka的哪些特性?

    当文章创建时,我们将其封装为消息并发送到Kafka的延时队列中,设置相应的延时时间。Kafka会在指定的时间后将消息发送到相应的主题,我们的消费者监听这个主题并处理消息,完成文章的发布。

  2. 当Kafka中的消息处理失败时,你如何保证消息不丢失?

    配置了Kafka的消息持久化,确保即使Kafka服务重启,消息也不会丢失。同时,消费者在处理消息时,会进行确认操作,只有确认后的消息才会从Kafka中删除。如果处理失败,消息会重新进入队列等待再次处理。

  3. Kafka在高并发场景下可能会遇到哪些挑战?你如何优化Kafka的性能?

    在高并发场景下,通过增加Kafka的分区数、调整消费者的并发数以及优化消息的序列化方式等手段来提高Kafka的性能。

问题6:完成服务订单管理功能,包括创建订单、取消订单、删除订单、历史订单等

  1. 请描述一下你如何设计服务订单管理系统的数据库模型?

    订单管理系统设计了包括订单表、订单项表、用户表等在内的数据库模型。订单表存储订单的基本信息,如订单号、用户ID、创建时间等;订单项表存储订单的详细信息,如商品名称、数量、价格等。通过外键关联,我们实现了订单与订单项之间的关联关系。

  2. 在处理订单状态变更(如取消、删除)时,你是如何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的?

    在处理订单状态变更时,我们使用了数据库的事务管理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例如,在取消订单时,我们需要同时更新订单状态和订单项的状态,这两个操作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完成,要么全部成功,要么全部失败。通过使用Spring框架的事务管理功能,我们可以方便地实现这一点。

  3. 对于历史订单数据的查询和展示,你采用了哪些优化策略?

    对于历史订单的查询和展示,我们采用了分页和索引优化的策略。首先,我们为订单表的关键字段建立了索引,以提高查询效率。其次,我们使用了分页查询的方式,每次只加载部分订单数据到内存中,降低了内存消耗。同时,我们还提供了多种查询条件,方便用户根据订单状态、时间等条件进行筛选和排序。

问题7:使用Redis优化用户端的查询接口,定时缓存热点服务数据,搭配布隆过滤器防止缓存穿透

  1. 你如何确定哪些数据是热点服务数据?定时缓存的策略是怎样的?

    通过分析用户请求日志和系统访问数据,确定了哪些数据是热点服务数据。这些数据通常具有访问频率高、变化不频繁的特点。

  2. 在使用Redis缓存数据时,你如何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实时性?

    使用了Redis的缓存机制来存储这些热点数据。通过定时任务,我们定期从数据库中加载最新的热点数据到Redis中,并设置适当的过期时间。这样,当用户请求这些数据时,可以直接从Redis中获取,提高了查询速度。

  3. 请解释一下布隆过滤器在防止缓存穿透中的作用和实现原理。

    布隆过滤器可以快速地判断一个元素是否存在于某个集合中,而不需要实际存储这个元素。在查询Redis之前,我们先通过布隆过滤器判断数据是否可能存在。如果布隆过滤器判断数据不存在,则直接返回空结果,避免了对Redis的无效查询。

问题8:在优惠券分发接口中,使用Redisson+Lua实现一人一单,解决超卖问题

  1. 能否详细解释一下你如何使用Redisson和Lua实现一人一单的优惠券分发逻辑的?

    使用了Redisson的分布式锁和Lua脚本来实现一人一单的优惠券分发逻辑。首先,我们使用Redisson的分布式锁来确保同一时间只有一个线程能够处理优惠券的分发。然后,我们编写了一个Lua脚本,该脚本在Redis中原子地执行优惠券的扣减和分配操作。通过这两个机制的结合,我们确保了每个用户只能领取一张优惠券。

  2. 在高并发场景下,你的优惠券分发系统如何保证性能和稳定性?

    通过水平扩展Redis集群、优化Lua脚本的性能以及调整Redisson的配置参数等手段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同时,我们还建立了监控和报警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性能瓶颈或异常。

  3. 如果在优惠券分发过程中出现了超卖问题,你如何检测和修复这个问题?

    如果出现了超卖问题,我们会首先通过日志和监控数据定位问题的原因。然后,我们会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回滚优惠券、补偿用户等措施来修复问题,并总结经验教训,完善系统的容错和恢复能力。

实习的基础知识

问题1(短信登录与Redis存储Session):

  • 请简述Session在Web应用中的作用,以及为什么我们需要将其转移到Redis中?

    Session在Web应用中的作用:Session在Web应用中用于跟踪用户的会话状态,存储用户在网站上的活动信息,如登录状态、购物车内容等。通过Session,网站能够在用户的不同请求之间保持状态,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为什么将Session转移到Redis中:将Session转移到Redis中可以实现Session的共享和持久化。传统的Session存储在单个服务器的内存中,当服务器宕机或扩展时,Session数据容易丢失或不可访问。而Redis作为内存数据库,具有高性能和可靠性,可以实现Session的分布式存储和快速访问,支持水平扩展和容错。

  • Redis的数据结构有哪些?并说明每种数据结构的适用场景。

    字符串(String)、哈希(Hash)、列表(List)、集合(Set)和有序集合(Sorted Set)。每种数据结构都有其特定的应用场景。例如,字符串可用于简单的键值存储;哈希可用于存储结构化数据;列表可用于实现队列或栈等数据结构;集合可用于存储不重复的元素;有序集合则支持元素的排序和范围查询。

  • 你如何理解分布式会话,以及实现它需要注意哪些关键点?

问题3(Kafka延时队列):

  • Kafka的核心概念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的?

    Kafka的核心概念:Kafka的核心概念包括Producer(生产者)、Broker(代理服务器)、Consumer(消费者)、Topic(主题)和Partition(分区)。Producer负责发送消息到Kafka;Broker负责存储和转发消息;Consumer从Kafka中消费消息;Topic是消息的类别;Partition是Topic的物理分区,用于实现消息的并行处理和存储。

  • 请描述一下Kafka的延时队列是如何实现的,它适用于哪些场景?

    Kafka延时队列的实现及适用场景:Kafka通过其延时消息功能实现延时队列。生产者可以设置消息的延时时间,使消息在指定的时间后才会被消费者消费。这适用于需要实现定时任务、订单超时处理、消息重试等场景。

  • 在处理Kafka消息时,如何确保消息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确保消息的可靠性和一致性:为了确保消息的可靠性和一致性,Kafka采用了多种机制,如消息的持久化存储、消息的确认机制、消息的幂等性处理等。同时,可以通过设置消息的重复发送策略、消费者的容错处理等方式来进一步保障消息的可靠性。

问题6(服务订单管理):

  • 在设计订单管理系统时,通常需要考虑哪些核心功能和模块?

    订单管理系统的核心功能包括订单创建、订单查询、订单修改、订单取消和订单统计等。对应的模块可以包括用户模块、商品模块、支付模块、物流模块等,这些模块共同协作以实现订单的全流程管理。

  • 如何确保订单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可以通过数据库的事务管理、数据校验、日志记录等方式来实现。同时,在设计系统时,需要考虑到并发控制和数据一致性的问题,避免出现数据冲突或不一致的情况。

  • 在处理大量订单数据时,你通常采取哪些优化措施来提高性能?

    在处理大量订单数据时,可以采用分页查询、索引优化、缓存机制等方式来提高性能。此外,还可以考虑使用分布式数据库或大数据处理技术来扩展系统的处理能力,应对高并发的场景。

问题7(Redis优化与缓存策略):

  • 请简述Redis在缓存场景中的优势以及常见使用方式。

    优势主要体现在高性能、低延迟、支持多种数据结构以及丰富的操作命令上。它可以将热点数据存储在内存中,快速响应客户端的请求,减轻数据库的压力。

  • 什么是缓存穿透、缓存雪崩和缓存击穿?如何预防和处理这些问题?

    缓存穿透是指查询一个不存在的数据,由于缓存中也没有该数据,导致每次请求都要去数据库查询,造成数据库压力过大。可以通过布隆过滤器或缓存空对象等方式来预防。缓存雪崩是指大量缓存数据同时失效或过期,导致大量请求直接打到数据库上。可以通过设置缓存的过期时间分散一些、使用缓存预热和降级策略等方式来应对。缓存击穿是指热点数据缓存过期,此时大量并发请求会穿透缓存直接访问数据库。可以通过设置热点数据永不过期或使用互斥锁等方式来避免。

  • 在设计缓存策略时,你通常如何权衡数据的实时性和缓存的命中率?

    如果数据实时性要求较高,可以设置较短的缓存过期时间或采用实时更新的策略;

    如果数据实时性要求不,可以设置较长的缓存过期时间或采用定时刷新的策略;

    同时,可以通过监控和分析缓存的命中率和性能数据来优化缓存策略。

问题8(优惠券分发与防超卖策略):

  • 在实现优惠券分发功能时,如何确保每个用户只能领取一次优惠券?

    可以在数据库中为每个用户设置一个优惠券领取状态字段,并在用户领取优惠券时更新该字段。同时,可以使用Redis的分布式锁或数据库的事务来保证操作的原子性,避免重复领取。

  • 请解释超卖现象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来避免它?

    可以采用乐观锁或悲观锁来控制并发操作,确保同一时间只有一个线程能够修改库存数量。此外,还可以使用Redis的Lua脚本来原子地执行库存扣减和优惠券发放操作,避免超卖的发生。

  • 在高并发场景下,你通常如何设计优惠券分发系统来保证其性能和稳定性?

    可以通过水平扩展服务器、使用高性能的数据库和缓存系统、优化代码和算法等方式来提高系统的处理能力。同时,需要建立监控和报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性能瓶颈或异常。

实习的面试问题

  1. ThreadLocal的用途和实现:
    ThreadLocal主要用于保存线程私有数据,避免线程间的数据共享和竞争。它可以在多线程环境下为每个线程提供独立的变量副本,从而避免锁竞争带来的性能损耗。实现上,ThreadLocal内部使用了一个ThreadLocalMap来存储每个线程的变量副本。这个Map的键是线程对象,值是线程的变量副本。当线程访问ThreadLocal变量时,ThreadLocal会通过当前线程作为键从Map中获取对应的变量副本;如果Map中不存在该键,则创建一个新的变量副本并存储到Map中。
  2. MySQL索引的设置与优化:
    MySQL索引的设置和优化是提高数据库查询性能的重要手段。在设置索引时,需要根据查询的条件和顺序选择合适的索引类型和列。例如,对于经常用于查询条件的列,可以创建单列索引或联合索引;对于需要覆盖查询结果的列,可以选择合适的覆盖索引。在优化索引时,可以通过分析查询语句、避免全表扫描、定期维护索引等方式来提高查询效率。
  3. Spring AOP原理:
    Spring AOP的原理主要基于动态代理和切面编程。动态代理是指在运行时动态地为目标对象创建代理对象,从而在不修改目标对象代码的情况下增强其功能。切面编程则是将跨多个类的通用逻辑(如日志记录、事务管理等)封装成切面,并将其织入到目标对象的执行流程中。Spring AOP通过代理类和切面类来实现这一功能,代理类负责拦截目标对象的方法调用,并根据切面类中的定义执行相应的逻辑。
  4. Spring动态代理的应用场景:
    Spring动态代理主要应用于需要为已有对象提供额外功能而又不修改其代码的场景。例如,我们可以在不修改业务逻辑代码的情况下为其添加日志记录、性能监控或事务管理等功能。通过Spring动态代理,我们可以灵活地扩展和增强已有对象的功能,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5. MyBatis的一级缓存和二级缓存:
    MyBatis的一级缓存是SqlSession级别的缓存,它默认开启并自动管理。一级缓存用于存储同一个SqlSession中执行的相同SQL语句的结果集。当再次执行相同的SQL语句时,MyBatis会先从一级缓存中查找结果,如果找到则直接返回缓存结果,避免了重复查询数据库。二级缓存是Mapper级别的缓存,它可以被多个SqlSession共享。二级缓存用于存储跨SqlSession的相同SQL语句的结果集。通过合理配置和使用一、二级缓存,可以有效地提高MyBatis的查询性能。
  6. MyBatis的执行过程:
    MyBatis的执行过程大致如下:首先,MyBatis会根据配置文件和映射文件初始化SqlSessionFactory;然后,通过SqlSessionFactory创建SqlSession对象;接着,SqlSession根据Mapper接口或XML映射文件生成Mapper代理对象;当调用Mapper代理对象的方法时,MyBatis会根据方法名和参数生成SQL语句并执行;最后,MyBatis将执行结果映射成Java对象并返回给调用者。
  7. Redis缓存穿透:
    Redis缓存穿透是指查询一个不存在的数据,由于缓存中也没有该数据,导致每次请求都要去数据库中查询,从而给数据库带来压力。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是使用布隆过滤器来过滤掉不存在的请求,或者在缓存中存储一个空对象或特殊标记来表示该数据不存在。
  8. 高频数据的存储:
    高频数据的存储需要考虑数据的实时性、并发性和持久化需求。常见的存储方案包括使用内存数据库(如Redis)来存储实时数据,通过负载均衡和分片技术来提高并发性能,同时定期将数据持久化到磁盘或分布式存储系统中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9. Redis和数据库的一致性问题:
    Redis和数据库的一致性问题主要发生在数据更新时。由于Redis是内存数据库,其数据更新速度通常比数据库快,因此可能导致Redis中的数据与数据库中的数据不一致。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是使用双写策略,即在更新数据库的同时也更新Redis;或者使用延时双删策略,即在删除数据库数据前先删除Redis中的数据,并在一定时间后再次删除Redis中的数据以防止脏读。此外,还可以使用分布式锁或事务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10. Redis宕机数据丢失问题:
    Redis宕机时,如果未采取持久化措施,内存中的数据将会丢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Redis提供了两种持久化方式:RDB(快照)和AOF(追加文件)。RDB通过定期将内存中的数据生成快照并保存到磁盘上来实现持久化,而AOF则通过记录每次写操作到日志文件中来实现数据的持久化。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业务需求选择适合的持久化方式,并配置合理的持久化策略,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11. JVM垃圾回收算法:
    JVM中的垃圾回收算法主要包括标记-清除、标记-整理、复制和分代收集等。标记-清除算法通过标记出不再使用的对象并清除它们来回收内存空间;标记-整理算法在标记的基础上对存活对象进行整理,以便消除内存碎片;复制算法将可用内存划分为两个大小相等的区域,每次只使用其中一个区域,当该区域内存用完时,将存活对象复制到另一个区域并清空当前区域;分代收集算法则根据对象的生命周期将内存划分为不同的代,并针对不同的代采用不同的回收策略。
  12. OOM(OutOfMemoryError)问题的排查:
    当JVM出现OOM错误时,通常是因为堆内存不足。排查OOM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检查堆内存设置是否合理,是否需要根据应用需求调整堆内存大小;其次,分析堆内存中的对象占用情况,找出占用内存较大的对象;然后,根据对象类型和来源分析是否存在内存泄漏或对象生命周期过长的问题;最后,优化代码和配置,减少不必要的对象创建和内存占用。
  13. JVM分区:
    JVM的内存分区主要包括堆、栈、方法区、程序计数器和本地方法栈等。堆用于存储对象实例,是垃圾回收的主要区域;栈用于存储基本数据类型和对象引用,每个线程都有一个私有的栈;方法区用于存储已被虚拟机加载的类信息、常量、静态变量等;程序计数器用于记录当前线程执行的字节码位置;本地方法栈则为虚拟机执行本地方法提供服务。
  14. Linux命令杀死线程:
    在Linux中,线程是进程的一部分,因此没有直接杀死线程的命令。要杀死一个线程,实际上是杀死包含该线程的整个进程。可以使用kill命令来发送信号给进程,从而终止它。例如,使用kill -9 <进程ID>可以发送SIGKILL信号强制终止进程。要获取进程ID,可以使用ps命令结合其他选项来查找。
  15. 一次IO操作的内核与用户态切换次数:
    一次完整的IO操作通常涉及多次内核态与用户态之间的切换。以读取文件为例,大致过程如下:首先,用户态程序发起读文件请求,进入内核态;内核态处理请求,将数据从磁盘读入内核缓冲区;然后,内核将数据从内核缓冲区拷贝到用户态缓冲区,并切换回用户态;最后,用户态程序处理数据。在这个过程中,至少发生了两次用户态与内核态之间的切换。
  16. 参数:
    由于您没有具体指出是哪个方面的参数,我无法给出具体的回答。参数通常用于配置和控制程序或系统的行为。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参数可能包括命令行参数、配置文件中的设置、系统属性、环境变量等。如果您能提供更具体的上下文或需求,我将能够给出更准确的回答。

session、cookie和cache的区别是什么

在Web应用程序中,session、cookie和cache是常用的存储数据的方式,它们在功能和用途上有所不同,其区别如下:

Session Session是服务器端存储数据的一种方式,它通过在服务器上存储一个唯一的标识符(Session ID)来跟踪用户的会话状态。

Session可以存储任何类型的数据,例如用户登录状态、购物车内容等。 Session的优点是数据的安全性高,不容易被恶意篡改和伪造,同时可以保存较大量的数据。缺点是需要在服务器上进行存储和管理,会占用服务器的资源,需要开发人员进行维护。

Cookie Cookie是一种在客户端存储数据的方式,它通过在用户的浏览器上存储一个小型的文本文件来保存数据。

Cookie可以存储一些临时的用户数据,例如用户的偏好设置、购物车内容等。 优点是存储数据的速度快,不需要在服务器上进行存储和管理,缺点是数据容易被篡改和伪造,同时每个浏览器对于Cookie的数量和大小都有限制。 Cache Cache是一种缓存数据的方式,它可以将频繁访问的数据存储在内存中,以提高访问速度。Cache可以存储一些不经常更新的数据,例如静态文件、数据库查询结果等。

Cache的优点是访问速度快,可以大大减少对数据库和其他数据源的访问次数,缺点是需要开发人员进行维护,以避免缓存数据的过期和失效。同时,缓存数据的大小也需要控制,避免占用过多的内存资源。 总的来说,Session、Cookie和Cache在功能和用途上有所不同,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存储方式。

session怎么提高效率?

Session持久化:将session信息存储在持久化存储中,如数据库、文件系统或NoSQL存储中,这样可以避免将所有session信息存储在内存中,从而减少内存的使用量。

Session复制:将session信息从一台服务器复制到另一台服务器上,这样可以实现负载均衡,并将会话信息在多个服务器之间共享。

Session失效策略:设置合理的session失效策略,例如根据用户活动时间、最大不活动时间等来决定session的失效时间,可以减少无用的session信息。

集群:使用集群环境来分散请求和负载,这样可以使应用程序在多个服务器上运行,从而提高应用程序的性能和可扩展性。

总之,为了提高会话管理的效率,需要使用合理的持久化和集群技术,并设置合理的会话失效策略,以避免会话信息的无限增长。